全职教师
何霄嘉
教授
研究领域:全球变化生态学、适应气候变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电子邮件:hexiaojia1205@ruc.edu.cn
办公地址:williamhill威廉希尔楼308室
- 教育背景
- 工作经历
- 学术科研
- 社会服务
· 09/2005~07/2010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直接攻博),导师:倪晋仁院士
· 09/2001~07/200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学士
· 12/2024至今 williamhill威廉希尔,教授
· 02/2018~12/2024 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研究员
· 10/2012~02/2018 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研究员
· 07/2010~10/2012 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员
学术科研
■ 科研项目
[1] 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项目,项目负责人,2021.12
[2]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十三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与低碳行动接轨的规划研究”(2014026),项目负责人,2020.09
[3]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地方科技系统干部队伍应对气候变化教材编写与培训”(2013049),项目负责人,2020.09
[4] 中澳适应气候变化国际科技合作-I期,项目负责人,2014.12
[5] 中澳适应气候变化国际科技合作-II期,项目负责人,2018.08
[6]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题项目“极端冷热天气影响能源系统供需安全研究”,项目共同负责人,2024.01
[7]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北方重点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应用”第4课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方法学研究和综合技术体系构建”(2013BAC09B04),子课题负责人,2017.04
[8]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国内减排关键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第7课题“我国中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研究”(2012BAC20B07),子课题负责人,2016.06
[9]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生态系统观测评估技术系统集成研究与示范”第5课题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关键技术研究”(2013BAC03B05),成员,2017.04
[1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研发与应用”第11课题“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关键支撑技术”(2012BAC19B11),成员,2016.06
[1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国内减排关键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第11课题“我国主要行业温室气体检测与核算技术研究”(2012BAC20B11),成员,2016.05
[1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全球环境变化应对技术研究与示范”第2课题“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的关键技术研究“(2007BAC03A02),成员,2012.03
[13] 国家科技合作专项项目“新型结合增强地热系统的大规模CO2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2012DFG61510),成员,2015.12
[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区气象要素的多时空信息特征研究”(41305059),成员,2017.03
[15] 国家创新方法专项项目“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方法研究与知识智能加工工具开发及应用”(2012IM010300),成员,2015.07
[16] 中澳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合作第二阶段项目(CAGS-II),成员,2015.12
[17]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关键技术装备清单与知识产权研究”(2014075),成员,2017.06
[18]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路线图更新”(2013085),成员,2016.03
[19]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研究与示范”(1214073),成员,2013.12
[20]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1213006),成员,2013.12
[21]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典型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方案研究与中国适应策略和行动方案”(2013034),成员,2016.07
[22] 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项目“社会发展领域年度重点创新进展报告”(ZLY201634),成员,2018.05
[23]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戈壁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专题“戈壁区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战略”(201404304-19),成员,2016.12
[24] 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项目“南太岛国可再生能源利用与海洋灾害预警研究及能力建设”,成员,2013.12
[25] 国际合作项目 “中国喜马拉雅和东南沿海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项目”,成员,2012.05
[26] 发改委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与试点示范研究进展”专题“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SD2012-04),成员,2012.08
[27]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专项项目“巴黎协定相关技术实施细则谈判问题研究”,成员,2019.11
[28] 科技部改革发展专项项目“《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与《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编制研究”,成员,2021.03
[29]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科研项目“中国创新人才培育途径与模式研究”,成员,2020.11
■ 期刊论文
[1] Information on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adapt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cs , 2017, 29(2):110-121.
[2] Assessing China's Solar Power Potential: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and Economic Analysis. 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 https://doi.org/10.1016/j.resconrec.2024.107908.
[3] COP 28: Challenge of coping with climate crisis. The Innovation ,2024,5(1):100559.
[4] Gains in China’s sustainability by decoupling economic growth from energy use.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4, 448:141765.
[5] Short-term warming increases root-associated fungal community dissimilarities among host plant species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Plant and Soil ,2021,466:597-611.
[6] Core-shell magnetic ZIF-8@Fe3O4-carbonic anhydrase biocatalyst for promoting CO2 absorption into MDEA solution. Journal of CO 2 Utilization ,2021,49:101565.
[7] Improved prediction of water retention characteristic based on soil gradation and clay fraction. Geoderma ,2021,404(3):115293.
[8] Mechanistic insights to the reversibility of membrane wetting in membrane distillation.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23, 685:121958.
[9] A Natural Moisture Gradient Affects Soil Fungal Communities on the South Shore of Hulun Lake, Inner Mongolia, China. Journal of Fungi ,2023:9549.
[10] Nitrate removal from water via self-flocculation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bacteria.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 2021,242:116750.
[11] Electromagnetic Field-Assisted Frozen Tissue Planarization Enhances MALDI-MSI in Plant Spatial Omics. Analytical chemistry , 2024, 96, 11809−11822. (封面文章)
[12]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pproaches with nomadic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in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 Environment , 2017, 15(3): 220-225.
[13]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for loss and damage from climate change: recommendations for related work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 Environment , 2015, 13(4):291-296.
[14] Phosphate removal using compounds prepared from paper sludge and fly ash.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 2013, 70(2):615-623.
[15] Paper sludge as a feasible soil amendment for the immobilization of Pb2+.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2010,22(3):413-420.
[16] 大气氧化沉降过氧化氢对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转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生态学报,2024,(23):1-10.
[17] 以疏勒河流域为例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的多尺度耦合框架及方法. 生态学报, 2023, 43(10):3841-3854.
[18]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耦合框架、模型与展望,生态学报,2023,4 (11) :4333-4343.(中国知网高影响力论文)
[19] 广西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氮储量格局. 生态学报, 2022, 42(13):5446-5457.
[20] 中国喀斯特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2019, 39(18):6577-6585.(中国知网高影响力论文)
[21] 土壤有机质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对短期植被更替的响应.中国环境科学,2024, 21 (6) :1-13.
[22]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中国环境科学,2024, 1-16.
[23]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分类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2): 18-26.
[24]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现状、问题和建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9):1-7.(中国知网高影响力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25]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评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9):8-12.
[26] 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政策发展动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5):1-9.(中国知网高影响力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27] 应对气候变化损失与危害国际机制对中国相关工作的启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5):14-18.
[28] 冰川加剧消融对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 冰川冻土, 2012(4):848-854.(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
[29] 气候变化风险加剧,适应气候变化需求迫切.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3,48:12-17.(特邀文章)
[30] 气候变化对高原寒区水质影响机理研究进展及展望. 人民长江, 2019,50(2),70-74.
[31] 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数据发展现状、需求和战略建议.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7,32(3):585-592.
[32]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发展路径探讨.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 08, 9-14.
[33] 黄河水资源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研究. 人民黄河, 2017, 39(8):44-48.
[34] 生态系统服务纳入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行性与途径探讨.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032(005):560-567.
[35] 德国应对气候变化管理机构框架初探.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7, 32(4):56-64.
[36]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科技进展与新需求.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7, 32(2): 58-65.
[37] 适应气候变化机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6, 031(012):62-66.
[38] 气候、植被变化与水文循环响应研究进展及展望.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6, 27(2):1-5.
[39]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制度建设与政策发展方向研究.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7, 6(1): 40-45.
[40] 喀斯特:美与脆弱. 地图, 2021(2): 46-59.
[41] 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气候变化风险识别及其规避对策. 生态经济,2018,34(01):138-158.
[42] 国际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6, 12(6): 467-475.
[43] 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选择与偏好分析—基于青藏高原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调查.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6, 12(6): 484-493.
[44] 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 海洋预报, 2012, 29(6):84-91.
[45] 中国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研究.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20), 3966-3969:3984.
备注:以上为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的主要论文。
■ 著作出版
[1] 《气候变化风险、适应与碳中和:从科学到决策》,科学出版社,唯一作者,2023.09
[2] 《适应气候变化研究:国际谈判议题与国内行动策略》,科学出版社,第一作者,2020.07
[3]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编委会执行副主任(排序第一);核心编写人员(排序第一),2017.01
[4]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第40章: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科学出版社,首席作者,2015.09
[5] 《地方科技系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丛书之一:暴雨极端天气事件应急管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编委会执行副主编(排序第一),2017.07
[6] 《地方科技系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丛书之二:应对高温极端天气事件对策与案例研究》,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编委会执行副主编(排序第一),2017.07
[7] 《地方科技系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丛书之三: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编委会执行副主编(排序第一),2017.09
[8] 《地方科技系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丛书之四:地方科技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知识读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编委会执行副主编(排序第一),2017.06
[9]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科学出版社,贡献作者,2022.09
[10]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科技合作:国际经验与中国策略》(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特别报告),商务印书馆,主要作者,2023.03
[11]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数据与方法集》,科学出版社,贡献作者,2016.08
[12]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科普版》,科学普及出版社,编著者,2016.12
[13] 《黄淮海冬小麦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研究》,科学出版社,主编,2017.08
[14] 《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实践与中国战略》,气象出版社,编著者,2017.10
[15] 《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理论与技术》,科学出版社,编著者,2017.06
[16] 《中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关键问题研究》,气象出版社,贡献作者,2014.12
[17] 《气候变化对中国生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与适应》,科学出版社,贡献作者,2013.06
[18] 《CCUS项目成本核算方法与融资》,科学出版社,编著者,2018.06
[19] 《“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研究进展报告》,科学出版社,编著者,2016.06
[20] 《中国碳市场从试点经验到战略考量》,科学出版社,贡献作者,2016.01
[21] 《中国重点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究与汇编》,气象出版社,编著者,2015.12
[22] 《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贡献作者,2014.11
[23] 《国家“十一五”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科学出版社,编著者,2013.03
[24]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研究进展报告》,科学出版社,编著者,2013.03
[25] 《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科学出版社,编写人员,2011.06
[26] 《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编写人员,2011.07
[27] Studies on National Strategy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cience Press Beijing, 编写人员,2012.04
[28]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评估及其适应对策—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融化领域》,科学出版社,编委会成员, 2012.01
[29]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进展与展望》,科学出版社,编委会成员,2012.07
[30] 《世界可持续发展历史轨迹:人物与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撰稿人员,2022.05
[31] 《中国创新人才培育途径与模式》,商务印书馆,编委成员,2022.03
■ 咨询报告
主笔撰写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气候治理的咨询报告34篇,5篇咨询报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7篇被中办国办采用,15篇得到部级领导批示。
社会服务
■ 奖励荣誉
· 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吴玉章青年学者,2024年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23年
· 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2021年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020年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20年
· 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获奖论文“冰川加剧消融对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2018年
· 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流域生态需水与生态用地联合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2017年
· 第一届“科技部优秀青年”荣誉称号,2014年
· 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大学子年度之星(https://news.pku.edu.cn/xwzh/129-133570.htm),2010、2008年
■社会兼职
· 国际环境信息科学学会环境政策信息委员会,主席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cs Letters期刊,副主编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中国代表团,成员
·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评议专家和谈判代表
·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气候变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生态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 全国适应气候变化专家库专家(第一批),入选专家
· 全国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专家组,成员
· 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生态文明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客座/兼职研究员
· 加拿大University of Regina,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山西大学,兼职教授
·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研究编制工作专班,成员
·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青委会和综合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